近日,北京某知名健身连锁机构突然闭店,导致数千会员近亿元预付款无法追回;上海某早教机构跑路,造成300多个家庭蒙受损失……近年来,健身、教育培训等预付费模式呈现爆发式增长,这种消费模式在便利民众生活、刺激消费增长的同时,也暴露出严峻的风险隐患,亟需构建政府监管、行业自律、消费者防范的三维防护体系。
第一,政府部门要打好监管的“组合拳”。一方面,应建立预付资金存管制度,推行“预付费资金第三方托管”模式,要求单张预付卡金额或总发卡量超过一定金额,要将一定比例的预收资金存入第三方监管账户。另一方面,可推行“黑白名单”动态管理制度,建立预付卡商户信用档案,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。同时,在重点商圈区域开展“预付卡消费安全示范区”创建活动,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整体规范。实践证明,政府这只“看得见的手”必须硬起来,才能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。
第二,行业组织要织密自律的“防护网”。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预付费消费引发的投诉量达到了31.7万件,同比增长18.3%,占总投诉量的12.6%。笔者认为,应推动成立预付费行业联盟,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;引入保险共担模式,比如预付费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“闭店险”,有效提升了消费者信心;完善信用评价体系,鼓励平台型企业建立商户信用档案。实践证明,只有行业形成自我净化机制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第三,消费群体要提升风险的“警戒度”。消费者风险意识薄弱是预付费纠纷高发的重要因素。数据显示,超过60%的消费者在办卡时未查看商家资质,80%未签订正式合同。笔者建议,消费者应遵循“三查三不”原则,即查证照资质、查经营状况、查合同条款,不贪高额折扣、不办长期卡种、不储大额资金。应推出“预付卡消费风险评估小程序”,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等级。同时,鼓励推广“按次付费”模式,既保障了消费者权益,也提高了商家服务质量。
预付费经济健康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和市场秩序。当前,正值全省开展预付式消费专项整治行动之际,滨州应抓住机遇,在制度创新、智慧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,为保护群众合法权益、优化消费环境贡献“滨州智慧”。
7月27日,一张关于“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携带情人、子女等潜逃美国被有关部门拦截”的“警情通报”在网上流传,引发关注。
近期,广东佛山出现一起。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58例。二者的传播媒介均为花蚊子,目前我省主要面临输入风险,因此预防措施相同,可同防同控,主要策略为防输入,防本地传播,主要措施为防蚊灭蚊。
父子俩被困电梯近半小时,称打急救电话时被物业回应“你不要再打了好不好”
付先生在嘉兴做装修生意,他说7月21号有一批板材要送到业主家,结果在乘坐电梯时出现意外,他和15岁的儿子被困在了电梯里。付先生:把板材放到电梯里以后,负一层,我和我家小孩进去以后,电梯已经运行,门也关掉了,到一层就停掉了。
山西大同遇险客车确认载有14人 其中1人遇难 13人失联 已出动700余人次、2架直升机 8架无人机、6艘皮划艇搜救
00后小姐姐第一次玩垂直过山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