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针筒、一个捏捏乐,近日,一款玩具引起了家长们的不安。网络视频里宣称,这款玩具玩法简单,十分解压,只需要用针筒把空气注入玩具中,形成空气泡,再去捏爆泡泡就可以。但是,因为需要使用注射器将空气注入玩具中,作为尖锐物体,注射器在孩子手中传递让家长们担心会发生意外。而记者发现这款玩具已经在北京、四川、江西、广东多地校园周边出现,并且已经发生小朋友因为玩这种玩具伤到眼睛的医疗案例。
近年来,儿童玩具安全问题频发。史莱姆水晶泥因含过量硼砂导致儿童皮肤过敏、误食中毒;仿真激光笔在校园周边热销,其强光可瞬间点燃纸张,灼伤视网膜等案例屡见报端。此次针筒玩具的流行,同样有着“危险玩具”的共同特征:以新奇、解压为噱头,材质多为劣质塑料,无生产厂家、无质量合格证、无安全警示,却通过电商平台的流量推荐精准触达儿童群体。从质量低劣的塑料拼图,到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毛绒玩偶,“三无”产品屡禁不止,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。
我国早在2016年就实施《玩具安全》国家标准(GB6675系列),对玩具的物理机械性能、化学元素迁移、易燃性等作出明确规定,并要求3岁以下儿童玩具需标注“小零件,勿吞食”等警示。但现实中,“三无”玩具禁而不绝,暴露出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更新跟不上产品迭代、跨平台监管存在盲区、企业自律与社会责任的缺位等多方面的问题。针筒玩具、磁力珠、指尖陀螺等新兴玩具不断涌现,而国家标准的修订周期较长,部分细分品类仍缺乏针对性规范,导致相关部门在执法时缺乏明确依据。同时,线上销售涉及平台、商家、物流等多环节,部分小商品市场通过“线上接单、线下发货”规避监管,且有关部门对商家的长效追责机制尚未完善。再者,部分生产厂家为压缩成本,使用回收塑料、有毒颜料,甚至故意模仿危险物品造型以吸引儿童;电商平台为追求流量,对商家资质审核流于形式,甚至默许“擦边球”商品上架,在“利益至上”的逻辑之下,儿童成为了市场失序的牺牲品。
玩具虽小安全问题却大,相关部门必须重拳出击,织密儿童玩具安全的监管网络。一方面,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玩具生产企业的巡查力度,从源头上杜绝“三无”产品的诞生,对违规生产“三无”儿童针筒玩具的厂家,依法予以严厉处罚,直至吊销生产资质,形成强大的威慑力。另一方面,电商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,完善商品入驻审核机制,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可疑商品进行精准识别与拦截,一旦发现“三无”玩具在平台销售,立即采取下架、封店等措施,并配合监管部门追溯源头。此外,学校与社会也应该协同发力,特别是学校对其周围一些商店售卖的存在安全隐患的商品,要及时联系监管部门,同时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玩具安全教育,向家长普及玩具选购知识,引导其摒弃单纯以价格为导向的选购模式,教育儿童正确使用玩具,减少其猎奇心理,培养其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。
玩具应是儿童成长的陪伴者,而非潜伏的“安全杀手”。危险玩具的背后是监管失明、商人逐利的结果,也是对儿童权益的全面失守。唯有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筑牢监管防线,以技术创新与社会共识填补治理漏洞,才能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玩具带来的快乐,这不仅是对每个家庭的承诺,更是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。
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欢迎关注彩云网评,投稿邮箱yncywp@稿费从优。